輸送血液的泵——心臟(心臟和血液循環)
VR教學目標:
1. 說出心臟的位置和形態
2. 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,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,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
3. 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,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,區別動脈血與靜脈血
教學重點與難點:
教學重點:
1. 通過觀察心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的結構特點,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
2. 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
教學難點:
1. 通過觀察心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的結構特點,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
2. 了解血液循環途徑,以及在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
教學準備:
【教師】1. 心臟結構模型、血液循環演示儀
2. 掛圖/圖片、錄像、多媒體電子課件、VR智能教室教學設備
【學生】預習課本相關內容,閱讀課本資料
VR教學方法:
1. 討論式:(5分鐘)
(1). 心臟是怎樣跳動的?心臟壁主要由什么組成構成?具有什么功能?
(2). 從心臟的厚薄來看,心房和心室有什么不同?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?為什么?
(3). 心臟四個腔室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?
(4). 心房與心室之間、心室與相連的動脈之間有什么特殊的結構?這些結構有什么作用?
(5). 設想一個紅細胞從左心室出發,經血液循環回到心臟時,它經歷了哪些路徑?當它再次從心臟又心室出發,經血液循環重新回到心臟時,又經歷了那些路徑?
(6). 在肺循環和體循環路徑中,血液的成分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?這有什么意義?
2. 講述式:(25分鐘)
老師播放錄像、有關心臟圖片(講解前或講解完后播放VR視頻課件)
3. 提問討論式:(10分鐘)
心臟中的血液為什么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,而不出現倒流?(老師可用VR互動教學環節進行教學詳細講解說明)
典型作業:(5分鐘)
書練習(應用VR互動教學環節(評估),老師可以隨堂測試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,互動教學環節有心臟的結構與功能、血液循環的整個過程,以及知識點的評估測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