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學目標
1、知識與技能
(1)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。
(2)知道測量有誤差,誤差和錯誤有區別。
2、過程與方法
認識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工具,通過活動,使學生掌握長度和時間測量的基本技能。
3、情感、態度與價值觀
通過有關長度和時間測量的過程,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,促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質及良好的實驗習慣。
二、教學重點與難點
重點: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。
難點:誤差的產生,誤差與錯誤的區別。
三、教學準備
刻度尺、米尺、卷尺、游標卡尺;鐘表、手表、停表、AR物理仿真實驗平臺
四、教學過程
1、新課導入
師:同學們,你們一定參加過或觀看過學校舉行的田徑運動會,田徑分為田賽和徑賽兩類。在田賽中通常以距離的長短來論成績,這就要進行長度的測量;在徑賽中通常以時間的長短來論成績,這又要進行時間的測量。請同學們思考:
(1)時間和長度的測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?
(2)對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可采用的測量方法有哪些呢?
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,我們就可以解決以上問題。
2、新課教學
師:要進行測量,就要有一個人們公認的測量標準——測量單位。在古代,人們就學會了利用身邊的物品、自然界的某些規律的變化作為測量的單位。比如利用身高、足長等作為長度單位、利用晝夜的交替、季節的變化等作為時間的單位。
在國際單位制中,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(m),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(s)。
你知道比“米”大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嗎?比“米”小的長度單位有哪些?
生甲:比“米”大的長度單位有“千米”(km),比“米”小的長度單位有“分米”(dm)、“厘米”(cm)、“毫米”(mm)。
生乙:比“米”小的長度單位有“微米”(um)、“納米”(nm)。
師:這些長度單位與基本單位“米”的換算關系如何?請大家搶答。
生甲:1km=1×103m 1dm=1×10-1m 1cm=1×10-2m 1mm=1×10-3m 1μm=1×10-6m 1nm=1×10-9m
課堂鞏固練習:
1mm=?nm 18km=?m 130nm=?m 10dm=?mn 2102cm=?mm
師:你知道我國以前使用的還有哪些長度單位?與米的換算關系如何?
生:尺、寸 1尺≈0.33米 1寸≈0.033米
師:你知道英、美等國使用的長度單位還有哪些?與米的換算關系如何?
生:英里、英寸、英尺、碼
1英里=1609米 1英尺=0.305米 1英寸=0.0254米 1碼=0.91米
師:你知道航海、天文學家中使用的長度單位還有哪些?與米的換算關系如何?
生:海里、光年 1海里=1852米 1光年= 9.4607e+15 米
師:你知道比“秒”大的時間單位有哪些?比“秒”小的時間單位有哪些嗎?
生:比“秒”大的時間單位有“分鐘”(min)、“小時”(h),比“秒”小的時間單位有“毫秒”(ms)、“微妙”(us)
師:這些時間單位與基本單位“秒”的換算關系是什么?
生:1h=60min 1min=60s 1s=1000ms 1ms=1000us
課堂鞏固練習:
60min=?s 2h=?s 100s=?ms 1h=?ms 15min=?h
師:通常我們測物體的長度用什么工具?你知道還有什么測量工具?
生甲:刻度尺
生乙:游標卡尺
師:下面以前后兩桌四個人為一小組,用刻度尺測書本的長度和寬度,要求每位同學都要動手,并在小組內交流測量方法(刻度尺如何放置、如何讀數)測量結果。
學生分小組探究活動:1:用刻度尺課本的長度和寬度,教師巡回檢查,適當給予指導、督促、解決問題。
師:下面請相鄰的兩個小組互相交流測量方法。并請一個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。
生甲:上臺演示,說明用刻度尺測量課本長度的方法,刻度尺要放正、要緊靠被測物體。
師:AR演示并歸納總結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
【AR教育:打開AR物理仿真實驗平臺-八年級上冊-用刻度尺測量長度、用停表測量時間】
師:請每個小組報出測量結果。
……
師:為什么小組的測量結果不盡相同?請一個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讀數。
生甲:讀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,讀到最小刻度值,還要進行估讀。
師: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差異叫誤差,這是客觀存在的,如何減小誤差?
(點撥思維:有的誤差是偏大,有的誤差是偏小。)
生:多次測量求平均值
師:下面請各小組按正確方法測量課本長和寬,并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表格中,算出平均值。
師:通常測時間用什么工具?
生:鐘表、停表
師:你知道時鐘的演變過程嗎?請大家閱讀書本圖2-11,你知道沙漏、水鐘是如何測時間嗎?
生甲:沙漏是由于沙子漏完需要一定的時間,時間與沙子漏多少成正比,以此來測量時間。
生乙:水鐘道理同上。
學生探究活動2:
用停表或手表測量一段時間(如測量從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,或跑100m所用的時間等)。
采用數脈搏跳動次數的方法估測一段時間。
比較用手表測得的時間與數脈搏跳動次數估測的時間。
各組討論好估測項目和方法,課后選一個時間進行。
師:請大家閱讀課本有關測量誤差的內容。(誤差: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,這種差別就是誤差。)
由于測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絕對準確,測量環境和測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對結果都有影響,誤差是不可避免的。
師:錯誤和誤差有什么不同?
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,或讀取、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。兩者區別:錯誤可以消除,誤差不能消除,但可以減小。多次測量求平均值,選用更加精密的測量工具,改進測量方法等,都可以減小誤差。
3、課堂小結
師: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?
生:本節課我們學到了:
(1)長度的基本單位、長度單位的換算關系、時間單位的換算關系
(2)正確使用刻度尺
(3)時間的測量與估測
課后練習
課本練習題1、2、3
板書設計
長度與時間的測量
長度和時間的基本單位及單位換算。
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(m),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(s)
1km=1×103m 1dm=1×10-1m 1cm=1×10-2m 1mm=1×10-3m 1μm=1×10-6m 1nm=1×10-9m
1h=60min 1min=60s 1s=1000ms 1ms=1000us
(二)刻度尺的正確使用
1.刻度尺放正,緊靠被測物體。
2.讀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。
3.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并記下單位。
4.多次測量求平均值。
(三)時間的測量與估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