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學目標
1、知識與技能
(1)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。
(2)了解平面鏡成虛像,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。
(3)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。
2、過程與方法
(1)經歷“平面鏡成像特點”的探究,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。
(2)觀察實驗現象,感知虛像的含義。
(3)通過觀察感知平面鏡的應用。
3、情感、態度與價值觀
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,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。通過對平面鏡、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,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。
二、教學重點與難點
重點: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。
難點:虛像的概念。
三、教學準備
多媒體課件、VR物理仿真實驗平臺
四、教學過程
1、新課導入
教師拿幾個生活中常用的鏡子讓學生觀察,引導學生說出鏡子的特點。
生1:這些鏡子的表面都是平的。
生2:用這些鏡子可以照出人的“面孔”和各種各樣的“物體”,鏡子里的“面孔”、“物體”叫做像,鏡中的像與原物體的形狀一樣。
師: 這種表面水平的鏡子叫做平面鏡。下面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,并思考以下問題。(多媒體展示)
(1)當你改變與平面鏡間的距離時,像怎樣變化?
(2)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怎樣的關系?
(3)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系嗎?
要想知道上面這些思考題的答案,我們就一起來學習“平面鏡成像”的知識。
2、新課教學
師:在我們照鏡子的時候常能在鏡子里看到另外一個“自己”,雖然鏡子往往比自己的頭要小得多,但我們仍能看清自己的臉面。其實,鏡子里的這個“人”就是你的像。那么,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?
引導學生提出問題:平面鏡成像時,像的位置、大小跟物體的位置、大小有什么關系呢?
設計并進行實驗: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,讓同學們參照課本中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步驟和方法,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具,打開VR教育:打開VR物理仿真實驗平臺-八年級上冊-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,對平面鏡成像裝置進行探究,并將測量的數據或觀察到的現象填入下面的表格中。
(VR教育)圖一
(VR教育)圖二
(VR教育)圖三
次數 | 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| 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| 像與物大小比較(放大或縮?。?/span> |
一 | |||
二 | |||
三 |
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:①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;②像與物體大小相同。
師:在上面的實驗中,平面鏡后面并沒有點燃的蠟燭,我們為什么卻能看到平面鏡后面好像有燭焰?
生:分析、討論。
在討論過程中,老師可以引用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的內容“猴子撈月”來提示大家,幫助同學們分析、理解虛像的概念。
師:根據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,人能看清周圍的物體,是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引起的視覺。
在VR實驗中,光源S向四處發光,一些光經平面鏡反射后進入了人的眼睛,引起視覺,我們感到好像光是從圖中S′處發出的。S′就是S在平面鏡中的像。由于平面鏡后并不存在光源S′,進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來自那里,所以我們把S′叫做虛像。(可以向學生說明,從S點射向平面鏡的所有光線的反射光線反向延長后都會交于S′點,所以我們選兩條入射光線就可以確定S′的位置,這兩條入射光線可以是任意選定的。)
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第三個特點: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。
師:想想議議,水中的“倒影”和岸上的景物間有什么規律?大小改變了嗎?真的是倒立的嗎?
由于學生不容易理解什么叫對稱,因此,讓學生明白以下幾點就行:
A.平靜的水面就好像是一個平面鏡,它可以成像。
B.對實物的每一點來說,它在水中所成的像點都與物點“等距”;樹木和房屋上的各點與水面距離不同,越接近水面的點,所成的像距水面就越近。
C.各點組成的像從水面上看就是倒的了。
針對學生的探究情況,啟發學生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第四個特點:像與物體對應點的連線與鏡面垂直。(也可以課后“動手動腦學物理”第2題作為例子,引導學生探究物、像之間的對稱關系)
五、課余作業
課本“動手動腦學物理”3、4。
六、板書設計
平面鏡成像
平面鏡成像的特點:
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;
像與物體大小相同;
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;
像與物體對應點的連線與鏡面垂直。